时间:2021-10-09 作者: 编辑: 点击量:
才旦卓玛教授。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全国音乐教育协会钢琴学会委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社会艺术水平钢琴考级考官。
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1992年7月至今执教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授钢琴演奏、钢琴即兴伴奏、音乐教育导论等课程。主持教育部项目“西藏传统歌舞‘卓’之传承与发展研究”(结项),主持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本土文化背景下西藏高校音乐师范生基本技能提高与研究”和校级项目“拉萨幼儿钢琴教学”项目(结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个,自治区级项目1个,校级项目数个。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3篇:田野寻踪:西藏“卓舞”初探(《中国藏学》2018年第4期)、西藏民间歌舞江孜“玛热卓”探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刊)、西藏地区鼓舞蹈文化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应邀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研讨会(新疆:2012,福建:2016)、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成都:2017)、第六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西安:2017)并宣读论文;承担中国黄龙音乐季·国际钢琴艺术周(2017)、2018BOYA钢琴艺术节全国总决赛(2018)、西藏钢琴考级(2016-2020)等评委。论文《西藏拉萨少儿钢琴教育现状与对策》荣获“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论文评选三等奖(2015)。荣获西藏大学优秀教师(2011),少儿歌曲《小天使》(创作)荣获西藏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10),西藏大学第二届教学能手(2012),2015年本人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项目获得校级优秀、论文《西藏拉萨少儿钢琴教育现状与对策》荣获“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论文评选三等奖(2015),被评为西藏大学优秀教师(2016),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项目获得优秀(2016)、2017年本人指导的学生获得西藏大学师范类二等奖等;授予西藏大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9),西藏大学优秀党员(2020)。
扎西副教授。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
中专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本科毕业于西藏大学音乐学专业。
觉嘎博士、博士后,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西藏大学党委委员,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西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西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点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传统音乐组组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会理事,中国管乐学会理事,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客座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先后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后又先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博士后工作站出站。先后在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主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相关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喜马拉雅艺术图谱绘制”(项目批准号:19ZDA045,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西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知识体系研究”(批准号:13ED142,结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藏族传统乐器哔旺研究”(编号:NCET-09-0901,结项)、主持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传承与创造—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和结构技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B1,结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藏族传统乐器与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探索及其音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200603901347,结项)等科研课题。出版专著《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DVD)》(北京:民族音像出版社,2019年 ISBN 978-7-88705-999-4)、《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CD)》(北京:民族音像出版社,2019年 ISBN 978-7-88796-000-9)、《觉嘎交响乐作品选辑(总谱)》(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 ISBN 978-7-80253-929-7)、专著《藏族传统乐器—哔旺》,米玛加布译藏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 ISBN 978-7-80253-786-6)、主编《绝耷》,米玛加布译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 ISBN 978-7-105-13063-4)、主编《藏族传统乐器—扎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 ISBN 978-7-80253-484-1)、专著《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米玛加布译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ISBN 978-7-105-11517-4)、专著《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ISBN 978-7-80692-456-3)、音乐专辑《藏·密(CD)》(北京:北京时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ISBN 978-7-88319-407-1)、《论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米玛加布译藏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ISBN 978-7-80057-943-1)、《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修订版,藏汉对照,米玛加布译藏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 ISBN 978-7-5211-0311-3)。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发表10篇:论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歌曲(《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协荣仲孜的文献记述与田野记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论阿吉拉姆戏剧艺术的象征手法与类型技法(《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音乐艺术》,2015年第1期)、藏族传统乐器哔旺及其发展源流之己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趋于多元化文化视域中的音乐艺术—论不断走向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及其历史演进(《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藏族传统乐器哔旺考察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西藏传统音乐的文化源流(《黄钟》,2008年第3期)、论堆谐、囊玛及其体裁形式(《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论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的传承脉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应邀参加第三届藏戏研讨会(拉萨:202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北京:2021)、第十八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杭州:2020)、第二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研讨会(昆明:2019)、第三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北京:2018)、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2015)、第二届藏族音乐研讨会(拉萨:2015)、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武汉:2015)、首届藏族音乐研讨会(西宁:2014)、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全国藏戏学术研讨会(拉萨:2013)、中国首届藏族弦子与热巴艺术高峰论坛(成都:2012)、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海: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2009)、全国中青年作曲家作品研讨会(成都:2003)等学术活动并进行交流。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进行学术讲座。创作有各种体裁作品数十部(首)并在国内外演出,2016年在北京举行《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2019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专业艺术硕士作品音乐会》在昆明、广州、成都举行,演奏了其指导的研究生创作的室内乐、管弦乐、交响乐作品,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以“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的新高度”为题做了报道。先后荣获文华新剧目大奖(配器)、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第三届征曲比赛第二名、第二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奖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西藏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被授予“西藏大学优秀教师”“西藏大学教学名师”“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论著和业绩相关评述和评价报道数篇。王安潮:技术观念与文化意义的双重显影—从“西藏印象”看藏族作曲家觉嘎的艺术成就(《音乐天地》2020年第4期)、汪璐:觉嘎 从牧民到音乐教授(《西藏人文地理》2019年第5期)、施子伟:交响之诗—交响诗《根敦群培》解析(《西藏艺术研究》2019年第2期)、李媛,李毛卓玛:觉嘎 用精致作品致敬伟大的时代(《今日中国》2019年第4期)、施子伟:轻安—透过藏族作曲家觉嘎的管弦乐协奏曲《净界》看西藏当代音乐语言的国际化(《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程云杰,唐召明:觉嘎 在青藏高原上放飞交响乐(《中国西藏》2017年第4期)、白晓炜:思想对撞中的精神修行—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述评(《人民音乐》2017年第1期)、夏滟洲:根植传统 自觉承递—觉嘎及其交响乐创作理念析(《人民音乐》2017年第1期)、吴春福:根植于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音乐—觉嘎室内乐五重奏《轮回》评析(《人民音乐》2011年第10期)、王安潮:琴思雪域天籁,心动高原净土—觉嘎的两部钢琴组曲解析(《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等。
多吉次仁 国家一级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点长。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文联第五六届委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音乐与舞蹈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
1987年7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并在西藏大学艺术系工作,1991年-1993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师从王秉锐教授;1994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学习,同年在解放军空政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1998-200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歌剧院工作,2000-2003年在纽约Mannese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家学位,师从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Ruth Falcon。主讲声乐专业、专业导论、歌剧赏析等本科课程和声乐专业、歌唱语音、美声唱法研习等硕士研究生课程。2014-2016年主持完成西藏文艺扶持项目《浪漫的咏叹调-多吉次仁西方歌剧独唱重唱专辑》;2016-2019年主持完成江苏省援藏资金项目《拉萨地区传统音乐数据库建设项目》。主编《藏族传统歌曲精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藏族传统歌曲精选—附钢琴伴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演唱专辑《浪漫的咏叹调-多吉次仁歌剧独唱、重唱专辑》(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19年),主编《囊玛》(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堆谐》(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卡鲁》(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拉萨地区传统歌舞精选》(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拉萨地区朗玛、堆谐视频精选》(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拉萨地区朗玛、堆谐音频伴奏精选(拉萨:雪域音像出版社,2020年)。在学术期刊发表4篇论文。应邀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0)、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2011)、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2016)、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8)、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9)举办声乐公开课和大师课,担任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歌剧展演(2012)、第五届全国歌剧展演(2014)、第七届全国歌剧展演及首届国际声乐比赛(2016)评委。自1987年起在西藏各类重大晚会、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电视台等重要演出平台担任独唱数百次;自1998年起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歌剧院、达拉斯歌剧院、佛特沃斯歌剧院、肯塔基歌剧院、内华达歌剧院、波特兰歌剧院、加拿大温哥华歌剧院、魁北克歌剧院、意大利罗马歌剧院、意大利外罗纳歌剧院、西班牙巴塞罗那歌剧院、新加坡国家歌剧院、广州歌剧院等合作演唱歌剧十几部并在剧中担任男主角;与众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等演唱威尔第《安魂曲》、莫扎特《安魂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男高音领唱;多次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合作举办音乐会。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美声唱法三等奖(1992)、全国第二届聂耳·冼星海专业歌手声乐比赛三等奖(1994)、法国马赛国际声乐比赛男子组第一名(1997)、文化部国际声乐比赛国内选拔赛第一名(1998年)、纽约Opera Index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1999)、纽约Gerda Lisner基金会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0)、美国大都会声乐比赛决赛奖(2000)。
社会评价包括:藏族男高音歌唱家多吉次仁(《香港文汇报》,1997)、西藏歌王多吉次仁访谈(《温哥华邮报》(2006)、《声乐发展史》将多吉次仁列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涌现的最优秀的60歌唱家中的一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国际舞台上的藏族歌唱家-教授访谈录(《歌唱艺术》2014年第4期)、多吉次仁教授课堂实录(《歌唱艺术》2014年第4期)。
次珍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会员。
1988年8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1990年2月选送到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1992年7月毕业,获文学(音乐)学士学位。同年7月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2005-2008年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获文学(音乐)硕士学位。1992年7月开始从事音乐专业教学工作,讲授钢琴即兴伴奏、中学音乐教学法、西藏歌舞概论等课程。作为主要成员完成荷兰国资助项目“西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民歌研究”(结项),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藏族民间音乐在西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结项),主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结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发表2篇:后藏地区仲孜达果米果中“百”之探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新近发现的“百”“甲江”之文本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13届年会并宣读论文(新疆,2012);作为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基本功比赛(杭州,2011)等。论文《玛拉木望果节中古老仪式歌舞“百谐”研究》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学会杯”论文评选优秀奖(2014)、《西藏民间祈福仪式中“百”“甲江”音乐调查研究—以加麻乡扬觉“拉嗦”仪式为例》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五届“学会杯”论文评选优秀奖(2021)。2014年被授予西藏大学第三届“教学能手”称号,2015年获西藏大学“珠峰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杰出青年学者”荣誉称号。
次仁朗杰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会员。
先后毕业于西藏艺术学校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2009年7月获得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文学(音乐)硕士学位,2016年7月获得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7月以来先后在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大学艺术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讲授大提琴演奏、民族音乐学、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音乐民族志理论与实践等本硕博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藏陈塘夏尔巴人“嘛呢”戏剧音乐文化研究(17EB229),主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代表性传承人平措玉杰口述史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合著出版《西藏传统戏剧—阿吉拉姆艺术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 ISBN 978-7-80253-332-5)、主编《嘎尔传承人口述史与研究现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 ISBN 978-7-5409-8371-0);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1篇:当代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表演的文化面向(《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应邀参加全国藏戏研讨会(拉萨:2013)、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上海:2013)、青海全国藏戏研讨会(黄南:201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暨第十五届年会(福建:2016)、全国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术论坛(南京:2017)、第二届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西安:2017)、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连:2017)、中国剧协藏剧艺术传承发展状况调研座谈会(拉萨:2019)、首届全区藏族弦子舞展演暨弦子艺术研讨会(昌都:2020)、中国民族音乐学四十周年回顾与反思研讨会(南京:2020)、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北京:2021)并进行交流。学术论文《当代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表演的文化面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第五届“学会杯”三等奖(2021),荣获第二届“光祈杯”全国高校艺术学学科学生论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
格桑(大)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1986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系(其间,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借读),1992年7月毕业并获文学(音乐)学士学位,同年7月执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主讲“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藏族音乐史论与赏析”等课程。2005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7月获文学(音乐)硕士学位。主持完成西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西藏音乐史与欣赏”精品课建设(结项),作为编委参与《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西藏卷》部分歌舞音乐撰写(结项)并正式出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喜马拉雅艺术图谱绘制”子课题“环喜马拉雅音乐图谱绘制”(在研)。作为副主编出版《西藏古乐谱研究》(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ISBN 978-7-223-02730-4);发表论文6篇;为歌曲《故乡》《忘情》编曲并收录相关音乐专辑出版。被评为“西藏大学优秀教师”(2008)、“西藏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2014),荣获“教师嘉美奖”(1998)、“西藏大学第17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03)、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
格桑(格桑平措)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传统学会会员。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念演奏艺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1994年7月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系。1994年7月开始任西藏大学艺术系音乐教师。担任藏族传统乐器扎念演奏、藏族音乐史与欣赏、电脑乐谱制作等课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藏族传统乐器扎念文化记忆研究”(在研),主持的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念演奏艺术”(在研),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主持荷兰资助课题“藏族传统音乐研究—藏族乐器研究”等项目。出版专著《藏族乐器概论》(拉萨:藏人民出版社,2013年),副主编《藏族传统乐—扎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民歌CD专辑《西藏民歌荟萃》(九州音像出版,2010年10月)。发表3篇论文。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十三届年会、蒙藏维朝全国舞蹈课程建设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十五届年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创作声乐作品6首。声乐作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获“1997全区新歌大赛”优秀作品奖、《好时光》获“西藏珠穆朗玛艺术基金会”和“才旦卓玛艺术基金会”优秀奖,2016年荣获“蒙藏维朝全国舞蹈课程建设研讨会”青年教师表演奖。
旦增达娃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特聘社会艺术(歌唱)考级考官。
1997年至今在艺术学院工作,现为公共艺术教学部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心负责人。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主讲“声乐”、“民歌概论”、“艺术概论”、“合唱”、“民歌演唱”、“声乐导论”等本科、研究生课程。发表《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解析藏族传统声乐的技法渊源及特点》《西藏电声乐队的产生及发展》《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原生态“唱法》等1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俱声乐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研究》《藏族传统民歌精选》《藏族传统民歌集》等著作,歌曲《梦中女孩》《拉布达布》《时轮》《白》等作品的词、曲作者,主持完成“藏族声乐研究”等教育部课题,参与及完成“藏族传统音乐古籍文献考释”、“西藏传统舞蹈在当代视域下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西藏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招生及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等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曾获西藏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三等奖、西藏大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指导的学生曾在区内外举办的声乐赛事中获得过多项奖项。
加拉 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扎念弹唱”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1991年7月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并留校任教。主讲笛子演奏、扎念演奏、阿吉拉姆戏剧史论与赏析等课程。2005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8年7月毕业,获文学(音乐)硕士学位。参与《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西藏卷》戏剧相关内容撰写(结项)并正式出版,主持校级培育项目“藏戏-阿吉拉姆鼓钹研究”(结项),参与其他科研项目3个(结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藏文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应邀完成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扎念演奏与历史”广播讲座(2012),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卫藏扎念演奏风格讲座”(2014),青海广播电视台《雪域脚印》栏目“扎念的历史及演奏风格”讲座(2015),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卫藏扎念演奏风格讲座”(2016),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卫藏扎念演奏风格讲座”(2018)。多次评为“西藏大学优秀班主任”,荣获“西藏大学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优秀奖,相声《来庆贺》荣获“甘露杯西藏曲艺大赛”二等奖;多次荣获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工作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周亚曦副教授。四川省手风琴学会理事。
从小热爱手风琴,先后师从昌承育先生、张传德教授等学习手风琴演奏,参加“成都市星海杯少儿手风琴比赛”(1987)、“四川省宏声杯少儿手风琴邀请赛”(1988)、“鹦鹉杯全国青少年手风琴全国比赛”(1992)、“成都市首届手风琴比赛”(1993)、“美视杯国际手风琴比赛”(1998)等比赛并取得佳绩。1996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师范系,主修手风琴,2020年7月毕业并获得文学(音乐)学士学位;2002年9月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手风琴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至今。主讲手风琴演奏、钢琴演奏等课程。入职以来发表多篇论文,参与西藏大学手风琴教材的编写工作,举办手风琴独奏音乐会一场(2004)。2012-2020年期间多次担任四川省手风琴艺术节比赛评委工作并荣获“四川省手风琴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2020)。
俄珠贡桑副教授。
1975年出生于拉萨,1996年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钢琴表演专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参加西藏首届新年音乐会即“俄珠多吉专场音乐会”担任大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独奏。2000至2003年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攻读音乐教育专业大专,2005年至2007年在四川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教育专业本科,至今一直从事钢琴教学工作。
钟韦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9年出生,2002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声乐专业,同年就职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育工作。考取西藏大学音乐学方向多吉次仁教授的声乐方向研究生专业,获得硕士。期间,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雪域新声》,撰写毕业论文《美声歌唱与藏族声乐演唱艺术之比较研究》。
次央 副教授。西藏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
1986年7月毕业于西藏艺术学校二胡演奏并留校任教。1988年3月至1990年7月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二胡演奏与教学,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舒昭教授;2007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在职本科,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自1986年至今的35年来,先后培养了近30名二胡专业学生,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拉萨市歌舞团以及西藏各市(地)艺术团从事专业演奏工作。部分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尼珍同学荣获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等主办的“天华杯全国少年二胡比赛”二等奖(1995),白珍同学荣获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中房·锦江东湖花园杯女子青少年器乐大赛”专业组演奏二等奖(2005)等。1997届毕业生次仁卓嘎,2004届毕业生次松,2016届毕业生单增晋美等举办“毕业独奏音乐会”,得到专家及同行好评。除二胡演奏教学,还承担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先后发表10篇学术论文,其中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2篇: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即声部分类相关知识系统考释(《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藏族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相关技术和风格分析—以内地作曲家创作的四部二胡独奏曲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先后完成西藏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实践教学的基础研究—藏族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相关技术和风格分析”(批准号:XZDX2012JG14,结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西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知识体系研究”(批准号:13ED142,结项)等科研课题。1998年11月,同二胡演奏家边巴先生在西藏艺术学校成功举办了二胡独奏音乐会;2014年7月11日在西藏大学举办了《藏族风格二胡独奏曲专场音乐会》。2019年8月获得“华乐之韵”第九届国际二胡大赛国际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章小燕 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02年9至月2005年7月在三明学院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大专),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音乐学专业(本科),2011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7月毕业并获艺术学硕士学位。2014年7月入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主讲艺术概论、西藏民间音乐、艺术原理。2019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藏族音乐)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持省级项目3项:“西藏境内门巴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QCR2016-11),“西藏高校民间艺术本土化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ZJKY41827),“西藏门巴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T-ZB201808);主持校级项目2项,参与其他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之喜与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的考察与思考(《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2期)。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福建霞浦:201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湖北宜昌:2018)、“全国音乐舞蹈美育工作研讨会”(上海青浦:2019)、“第二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研讨会”(云南昆明:2019)等学术活动。
次仁央宗 讲师。
1969年生于西藏那曲嘉黎县,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
扎咏 讲师。
昌都人,主讲:乐理、手风琴等课程。2008年至2010年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攻读本科。
刘子锐 讲师、教务科副科长。
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艺术大学声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3年8月执教至今,主讲声乐演唱。
米久单增 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作曲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音协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2003年7月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六年制中专,同年9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五年制本科,2008年7月毕业并获文学(音乐)学士学位,2008年9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7月毕业并获文学(音乐)硕士学位。2011年12月入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主讲作曲理论与技法、对位法、歌曲写作等课程。2018年9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先后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和西藏自治区文艺扶持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其他项目2项;发表论文1篇;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2017-2018)、“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等活动并演出作品;创作30多部音乐作品, 作品被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青海卫视、康巴卫视、中央电视台播发;完成电影《塔瓦镇上的德吉》配乐,主持完成琼结县政府项目《琼结达娃卓玛》歌曲专辑并出版发行,二胡作品《雪域大地》入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二胡考级教材。荣获“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精品工程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琼结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化突出贡献奖”。
洛金宝 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2003年7月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六年制中专,同年9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五年制本科,2008年7月毕业并获文学(音乐)学士学位。2008年11月入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主讲作曲理论与技法、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法等课程。其间于2011年9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作曲”专业艺术硕士,2015年7月毕业并获艺术硕士学位;2020年9考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藏族音乐)专业博士研究生。先后参与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其他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创作10多部音乐作品,多部作品被相关专辑收录出版,作品在北京、拉萨、广州、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以及美国演出。
雷婷婷 讲师。
1994-2004年就读于四川音乐音乐附中和民乐系学习扬琴演奏。2004年7月入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主讲扬琴演奏、视唱练耳、音乐名著赏析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音乐美的鉴赏”“基于西藏本土意蕴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与研究”“舞蹈基础教育西藏本土化研究”等多个专业相关课题的研究。
常晶 讲师,在读博士。
2010年7 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3年7 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获艺术硕士学位。2013年8月至今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主讲钢琴主修课、钢琴辅修等课程。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访问学者。主持省级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藏民族音乐发展路径研究(2016,结项)、主持省级项目:西藏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基于胜任力的视角(2015,结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学术地位的路径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受邀参加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长春:2016)、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上海:2015)并进行学术交流。
贾丽艳 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1990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2013年就读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攻读音乐学专业,师从更堆培杰教授,2016年毕业,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边巴达瓦 助教,艺术学院教务科科长。西藏音乐家协会会员。
1979年12月26日出生于西藏山南乃东县。1997年考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攻读作曲专业(中专),师从著名藏族作曲家觉嘎博士。200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师从著名作曲家贾国平教授,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0年来招收的第一批藏族作曲专业本科生。创作过独唱独奏、室内乐以及交响曲等多部作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等专业课程教学。
次仁央拉 助教,西藏音乐家协会会员。
1975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县,1986年考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攻读扬琴演奏专业(中专)。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扬琴演奏教学工作。2005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攻读扬琴演奏专业大专,师从著名扬琴演奏家王英教授,2007年毕业至今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从事扬琴演奏教学工作。在读硕士研究生。
扎西拉宗 教员。
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本科。主讲声乐表演和民间音乐风格课。先后荣获“全国民间艺术团声乐比赛”二等奖(19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特别奖(1999)、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特别奖(2005)、“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优秀奖(2006)以及“西藏自治区首届声乐电视大赛原生态唱法二等奖。出版个人演唱专辑2张。
杨甜 助教。
曾美艳 讲师。
多吉顿珠 助教。
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表演理论专业研究生。2020年8月执教至今。讲授课程主要有声乐,参与三个项目。学术成果:作为副主编出版“传统歌舞艺术数据库建设”项目之《堆谐》《囊玛》《卡尔鲁》三本乐谱(拉萨:雪域音像电子出版社,2020年4月);发表2篇学术论文。